新闻中心
政策工具箱密集发力2023年二季度以来,央行连续三次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2万亿元,银保监会同步出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修订稿,适度放宽中小银行资本监管要求。这些政策形成组合拳,直接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其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年初下降35个基点,负债端压力显著缓解。
市场预期悄然转变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北向资金6月单月净买入A股金融股达217亿元,创年内新高。保险板块更迎来戴维斯双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8%上方,缓解险资利差损压力;同时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率提升。中国平安最新披露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已连续三个月维持在4.2%以上,产品吸引力明显增强。
科技赋能重塑估值体系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构金融业竞争格局。招商银行“开放融合”战略落地后,其App月活突破7000万,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至38.6%。证券行业更出现革命性变化——某头部券商AI智能投顾服务覆盖客户超300万,单客户服务成本下降62%。
这些实质性突破让资本市场开始用科技公司的估值逻辑重新审视金融股。
资金迁徙暗藏玄机二季度公募基金持仓数据显示,主动偏股型基金对银行板块配置比例环比提升1.8个百分点,创2019年以来最大增幅。私募领域更出现标志性事件:某百亿私募将金融股仓位从12%猛增至27%,其基金经理直言:“当前金融板块兼具防御性与弹性,是震荡市中的稀缺品种。
资金虹吸效应显现7月首个交易周,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重回万亿关口,其中非银金融板块贡献了18.7%的成交占比。杠杆资金同步加码,两融余额中券商股融资买入占比骤增至22%,某头部券商单日融资买入额突破15亿元。这种资金聚集效应形成正反馈:板块活跃→吸引增量资金→推升股指→强化市场信心。
地产链受益于信贷宽松,龙头房企债券融资成本下降120个基点消费电子板块因消费金融创新重获增长动能,某分期平台618期间交易额同比激增240%大宗商品市场,铜价与金融股呈现0.82的高度相关性,反映实体经济预期改善
衍生品市场推波助澜50ETF期权隐含波动率曲面出现罕见结构:2个月期平值期权波动率溢价达8%,显示机构投资者积极布局金融股波动机会。更有私募运用“买入银行股+卖出股指看跌期权”策略,在控制下行风险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这种创新策略的普及,客观上增强了金融股的买盘支撑。
全球配置视角下的价值重估MSCI中国金融指数当前市盈率仅6.8倍,较新兴市场同业折价32%。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额突破80万亿元,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中国金融资产的战略价值。某中东主权基金近期增持中资银行股逾20亿美元,其CIO表示:“这些机构既是经济复苏的温度计,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