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7月首个交易周,国际油价结束三周连涨态势,WTI原油期货收于82.8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报86.24美元/桶,较前周分别下跌1.96%和1.45%。这波看似温和的回调背后,实则暗藏全球能源市场的剧烈博弈。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数据显示,商业原油库存意外增加360万桶,与市场预期的230万桶降幅形成强烈反差,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多头热情。
美元指数强势突破106关口,创下20年来最长周线连涨纪录。美联储鹰派立场与欧洲央行降息形成鲜明对比,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对持有其他货币的买家变得昂贵。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欧元计价的布伦特原油实际跌幅达到2.8%,远超美元计价表面跌幅。这种货币政策的剪刀差效应,正在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格局。
红海航运危机出现戏剧性转折。胡塞武装宣布暂停对沙特油轮的袭击,令市场对航运受阻的担忧暂时缓解。但马士基最新航运报告显示,绕行好望角的油轮数量仍维持在日均38艘的高位,苏伊士运河原油运输量同比暴跌62%。这种"冷和平"状态使得航运保险费用仍高于危机前水平3.2个百分点,持续侵蚀着炼油厂的利润空间。
OPEC+延长减产协议的余温尚未散尽,俄罗斯5月原油出口量却环比增加4.7%至470万桶/日,创下去年制裁实施以来新高。这种"明减暗增"的博弈导致市场对减产执行率的质疑声渐起。高盛能源分析师指出,当前实际减产规模可能比官方数据低15-20万桶/日,这种结构性矛盾正在削弱减产政策的市场公信力。
美国页岩油产业迎来技术突破,二叠纪盆地单井采收率提升至68%,较五年前提高12个百分点。先锋自然资源公司采用纳米级压裂技术后,单桶开采成本降至41美元,较2019年下降27%。这种"静默革命"使得美国原油产量稳定在1320万桶/日高位,成为平衡全球供需的重要砝码。
新能源替代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沙特阿美却逆势宣布将最大可持续产能从1200万桶/日提升至1300万桶/日。这种看似矛盾的策略实则暗藏深意:通过扩大产能储备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同时为即将上市的Neom未来城项目提供资金支撑。国际能源署测算显示,若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2040年原油需求将比现行政策情景减少35%,这种长期预期正在重塑能源巨头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