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配套资金是地方政府为支持中央或省级重点项目而筹集的资金,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制约了项目建设进度,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财政收入不足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非税收入和转移支付。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可用于配套资金的财力有限,难以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二、债务负担沉重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8.45万亿元,占GDP的106.4%。高企的债务负担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压力,挤占了用于配套资金的财力空间。
三、项目收益不确定
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在筹集配套资金时,往往会考虑项目的收益情况,如果项目收益预期较低或者存在较大风险,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减少或不提供配套资金。
四、配套资金政策不完善
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地方政府在落实配套资金时存在困难。例如,一些政策对配套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偿还方式等规定不明确,给地方政府操作带来了障碍。
五、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受财政收入不足、债务负担沉重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配套资金落实方面存在消极怠慢情绪。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建设的倾向,导致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更加突出。
解决对策
针对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财政收入管理
地方政府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同时,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二、优化债务结构
地方政府要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要盘活存量债务,探索创新融资方式,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三、提高项目收益率
地方政府要加强项目论证和风险评估,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项目进行建设。同时,要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分担投资风险。
四、完善配套资金政策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完善配套资金政策,明确配套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偿还方式等内容,为地方政府落实配套资金提供政策依据。
五、提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将配套资金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建立健全配套资金落实责任制,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将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实现地方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