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巨型A380再度划破赤道晨雾,当迪拜国际机场单日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大关,这些标志性场景正预示着全球航空运输业已全面进入复苏快车道。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95.6%,其中国际航线恢复速度较年初预测提前了整整两个季度。
这场复苏浪潮背后,是三大核心动能的持续释放。亚太地区解禁政策形成关键推力,中国民航局宣布国际航班量将在年底前恢复至疫前80%,日本成田机场单月起降架次突破3万大关。宽体机队规模扩张带来结构性增长,仅2023上半年全球就交付了112架双通道客机,阿联酋航空更豪掷520亿美元订购了90架波音777X。
再者,商务出行与跨境旅游形成叠加效应,国际航协调查显示,78%的企业已恢复跨国差旅预算,而报复性旅游需求使跨洋航线载客率长期维持在85%以上。
这种爆发式增长直接反映在航油消费曲线上。伦敦能源研究所测算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航空煤油日消耗量已达640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23%,其中跨太平洋航线燃油消耗量增幅高达37%。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增长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中东航企凭借枢纽优势实现15%的运力增长,而印度航空史无前例的470架飞机订单,预示着南亚市场即将成为新的航油消费增长极。
在迪拜原油期货交易所,交易员们正密切关注着每个新航线的开通公告。高盛能源分析师指出,航空业每恢复1%的运力,将直接带动日均原油需求增加1.8万桶。这种刚性需求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供需版图:OPEC+维持减产策略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降至1983年以来最低水平,而新加坡岸罐航油库存连续7周低于五年均值。
但这场复苏盛宴并非没有阴影。在碳中和压力下,航空业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绿色转型。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CORSIA机制要求航空公司从2024年开始为超额排放付费,欧盟更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这种双重压力催生了两种并行趋势:一方面,生物航煤产能快速扩张,Neste公司新加坡工厂将年产量提升至100万吨;另一方面,新型节油技术加速应用,普惠公司GTF发动机已为全球机队节省燃油超20亿加仑。
这种矛盾发展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遇。精明的投资者开始布局航油期货跨期套利,而能源巨头们则加紧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雪佛龙与达美航空达成10年SAF供应协议,bp更是计划到2030年将SAF产量提升至全球需求10%。与此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基地产出首批生物航煤,标志着亚洲市场开始加入这场绿色竞赛。
在这场航空复苏与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中,每个起落的航班都牵动着国际油市的敏感神经。当卡塔尔航空的班机载着世界杯球迷冲上云霄,当特斯拉电动飞机专利引发行业热议,全球能源版图的tectonicplates(构造板块)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位移。这场由银翼掀起的能源风暴,或许正是观察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脉动的最佳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