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第三季度,黑色系大宗商品市场呈现戏剧性转折。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自7月低点反弹逾15%,铁矿石价格在触及年内新低后企稳回升,焦煤期货持仓量连续三周增长。这一系列市场信号表明,持续近两年的下行周期正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金九银十"传统旺季临近,黑色系品种跌幅收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从供给端观察,行业自律机制正在发挥关键作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8月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环比下降3.2%,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维持在82%的年内低位。这种主动限产不仅缓解了库存压力,更重塑了市场预期。值得关注的是,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连续五周下降,目前1.28亿吨的库存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2%,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
需求侧的变化同样值得玩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8%,其中电力、热力领域投资增速达25.3%。专项债发行提速背景下,8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突破5500亿元,创年内单月新高。这些资金正快速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华南某大型建筑集团采购负责人透露:"近期螺纹钢采购量环比增加40%,部分规格出现区域性缺货。
政策面的积极信号持续释放。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保持供需动态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此多地房地产调控政策优化调整,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政策组合拳,正在改善市场预期。某期货公司首席分析师指出:"政策底已现,市场底往往滞后政策底1-2个季度,当前黑色系品种的跌幅收窄可能预示着市场进入筑底阶段。
在黑色系市场酝酿变局之际,产业链各环节已出现分化特征。铁矿石作为产业链最上游品种,其价格弹性尤为显著。62%品位铁矿石普氏指数在8月最后一周反弹6.2%,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期货未平仓合约激增23%,显示国际资本开始重新布局。这种变化既源于中国钢厂补库需求,也得益于海外主要矿山调整发运节奏。
必和必拓最新财报显示,其将2024财年铁矿石目标产量下调3%,这或将对全球供给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游成材市场呈现明显的品种分化。螺纹钢社会库存连续四周下降,目前589万吨的库存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8%,而热轧卷板库存却同比增加12%。这种分化折射出下游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拉动建筑钢材需求,而制造业复苏相对缓慢制约板材消费。某私募基金交易总监分析:"当前螺纹钢期货较现货贴水已收窄至50元/吨,期现联动性增强,为套利交易创造机会。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黑色系市场拐点需要多维视角。技术面上,铁矿石期货日线MACD指标出现底背离,周线KDJ指标金叉向上;基本面上,8月制造业PMI回升至49.7%,连续三个月改善。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指数从年内高点回落3.6%,大宗商品计价压力有所缓解。
某外资投行商品策略师预测:"若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能维持在7%以上,螺纹钢价格有望回升至4000元/吨关口。"
产业链利润分配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当前焦化企业吨焦利润回升至68元,结束连续五个月的亏损状态;而钢厂即期利润仍维持在盈亏平衡线附近。这种利润格局或将驱动钢厂继续维持低库存策略,同时加大高品矿使用比例。对于贸易商而言,建立虚拟钢厂库存、运用期权组合策略等新型风控手段,将成为应对价格波动的关键。
某国有钢企期货部负责人建议:"当前市场环境下,建议采取'现货低库存+期货套保'的组合策略,同时关注卷螺价差套利机会。"
站在周期转换的十字路口,黑色系市场的每次波动都在书写新的价值逻辑。当传统分析框架遭遇新旧动能转换,唯有深度理解产业变革本质的投资者,才能在市场筑底过程中捕捉先机。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需再平衡进程加速,黑色系大宗商品的估值修复行情或许正在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