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国内动力煤价格延续强势,国内动力煤价格延续强势上涨

发布时间: 2025-09-19 次浏览

供需失衡推高煤价:产业链的"紧平衡"困局

2023年开年以来,国内动力煤市场持续上演"淡季不淡"的行情。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价格突破1100元/吨大关,较年初上涨超30%,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这场看似突然的价格狂欢,实则是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1.1需求端:经济复苏叠加能源转型阵痛随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全面复苏,工业用电量呈现报复性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增幅达9.8%。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装机增速放缓与极端天气频发形成叠加效应。

今年夏季提前到来的高温天气,使得南方多省电网负荷屡创新高,火电作为电网调峰的"压舱石",发电量同比激增15%以上。

1.2供给端:产能释放滞后与运输瓶颈尽管国家发改委多次强调煤炭保供稳价,但实际产能释放面临多重掣肘。内蒙古、山西等主产区受安全环保政策影响,部分煤矿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80%左右。与此铁路运力紧张问题凸显,大秦线春季集中检修期间日均运量下降20%,导致港口库存持续低位运行。

截至6月中旬,环渤海主要港口存煤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00万吨,库存可用天数降至警戒线以下。

1.3国际市场的传导效应全球能源格局重构正在深刻影响国内市场。欧盟对俄煤禁令引发的"抢煤大战"持续发酵,国际三大动力煤价格指数(纽卡斯尔、理查德、欧洲ARA)年内涨幅均超40%。这种外溢效应导致我国进口煤到岸价长期倒挂,1-5月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12.7%,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供应压力。

1.4煤电博弈下的价格传导机制当前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市场化交易占比提升的背景下,发电企业面临"市场煤、计划电"的困境。某大型发电集团负责人透露:"当前标煤单价已突破1300元/吨,多数火电厂处于边际亏损状态。"这种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正在倒逼电价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

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动力煤市场的未来走向

面对持续高企的煤价,监管部门已启动多维度调控。6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会议,提出"三管齐下"的应对策略:释放先进产能、加强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严查哄抬价格行为。这些措施能否破解当前困局?市场各方正密切关注政策落地效果。

2.1产能释放的"时间窗口"山西、内蒙古等主产区正加快优质产能核增进度。据不完全统计,二季度以来全国新增核准煤矿产能超5000万吨/年,但考虑到煤矿建设周期,这些产能真正形成有效供给需等到2024年。短期来看,7-8家千万吨级露天煤矿的临时用地审批加速,有望在迎峰度夏期间释放约2000万吨增量。

2.2中长期合同"压舱石"效应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量达26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总量的80%。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阴阳合同"、以次充好等问题。最新监管政策要求重点监管合同履约率,对违约企业实施"欠一补三"的惩罚措施。某贸易商坦言:"现在长协煤履约率已提升至95%以上,但市场煤价格波动更加剧烈。

"

2.3新能源替代的加速效应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风光装机保持高速增长。1-5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61.21GW,同比增长158%。但储能配套不足导致新能源消纳存在天花板,短期内火电的调峰作用难以替代。业内人士估算,到2025年煤电装机仍需增加1.5亿千瓦才能满足系统灵活性需求。

2.4企业应对策略与投资机会面对成本压力,发电企业正通过"煤电联营"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煤炭-运输-发电"全产业链。资本市场方面,煤炭板块估值修复明显,但需警惕政策调控风险。期货市场参与者则通过"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的组合策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在这场持续演进的能源变局中,动力煤价格的强势表现既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能源转型必经的阵痛。随着政策调控的精准发力与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预计四季度煤价将呈现"高位震荡、缓步回落"的走势。但长期来看,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才是破解"煤电顶牛"困局的根本出路。

 
华富之声期货直播间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  公司地址:
Powered by EyouCms   沪ICP备2024075520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