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期货中心 > 大宗商品期货
  Business

期货中心

大宗商品期货

亚洲进口需求对白气价格形成支撑,亚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进口

发布时间: 2025-09-29 次浏览

【能源版图裂变:亚洲正在吞噬全球白气产能】

东京湾的LNG运输船排起长队,珠江口的储气罐昼夜吞吐,雅加达港的卸货记录不断刷新——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2023年亚洲能源市场的日常图景。当欧洲还在为摆脱俄气依赖焦头烂额时,一场更剧烈的能源革命正在东方悄然上演。

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亚洲LNG进口量同比激增23%,其中中国单月进口量屡破800万吨大关,印度首次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买家。这场「白色黄金」的争夺战背后,是三个关键变量的共振:制造业复苏按下快进键、碳中和承诺倒逼能源转型、地缘博弈重塑供应链。

在东莞的注塑车间里,机械臂正以0.8秒/件的速度生产电子产品外壳。车间经理老张指着新投产的燃气锅炉说:「现在改用白气供热,成本比燃煤高15%,但能拿下苹果的碳中和订单。」这种微观层面的选择,正在宏观层面掀起惊涛骇浪——仅珠三角地区,工业燃气需求就较疫情前增长40%。

更耐人寻味的是能源结构的「双重转型」。当日本重启54座燃煤电厂的消息占据头条时,东京电力却悄悄签下160万吨/年的LNG长约。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是能源安全的「双轨策略」:既用煤炭保供电稳定,又用白气冲减碳排放指标。韩国更祭出「气代核」计划,将核电占比从23%压至15%,留下的缺口正由滚滚而来的LNG填补。

供应链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卡塔尔北方气田的工程师发现,新签合同中的目的地条款正在消失——这意味着亚洲买家为争夺气源,宁愿放弃转售权也要锁定供应。澳大利亚Prelude浮式LNG平台的操作员则观察到,货轮航线开始出现「之」字形轨迹:这些船只在印度洋不断调整航向,实时竞拍给出价最高的亚洲港口。

【价格重构法则:当买方市场遇见刚性需求】

新加坡普氏能源的报价屏上,JKM基准价曲线正在书写新逻辑。传统淡季的8月现货价格竟突破18美元/MMBtu,这个本该反映供需平衡的数字,现在更多体现着亚洲买家的焦虑指数。价格形成机制正在经历三重重构:长约合约占比跌破50%、现货采购周期从季度压缩至周级、碳排放成本开始计入报价公式。

在深圳前海的某大宗交易室,交易员小王面前的六块屏幕实时跳动着18个数据源。「现在做套保就像在台风天冲浪」,他这样形容当下的市场——日本关西电力刚放出30万吨现货求购信息,印度GAIL就加价2%截胡;越南PVGas的采购代表直接带着银行保函驻场交易所。

这种「抢气」强度,让2022年的欧洲能源危机都相形见绌。

基础设施竞赛悄然升级。中国正在渤海湾建设全球首个「LNG枢纽港」,设计接卸能力达2400万吨/年;印度莫迪政府推出「国家储气计划」,要在五年内将储备能力提升至90天用量;就连传统出口国的印尼,都在加里曼丹开建巨型储气库——这些钢铁巨兽的投用,正在改写传统的「即产即销」模式,创造出新的价格缓冲机制。

未来的价格密码藏在三组矛盾中:碳中和目标与能源安全如何平衡?长约定价与现货波动怎样对冲?地缘风险与供应链韧性能否兼得?当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开始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全供应链风险,当上海油气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计价LNG期货合约,答案或许就藏在技术创新与金融工具的融合之中。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一个占全球LNG贸易量65%的超级买方联盟正在形成。从马六甲海峡到鄂霍次克海,从期货市场到储气基地,白气价格的每一次跳动,都在重塑21世纪的能源地缘政治。当东京交易所的LNG期货合约持仓量突破历史峰值时,世界终于意识到:能源定价权的天平,正在向东方倾斜。

 
华富之声期货直播间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  公司地址:
Powered by EyouCms   沪ICP备2024075520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