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期货中心 > 大宗商品期货
  Business

期货中心

大宗商品期货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拖累天然气需求,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发布时间: 2025-09-27 次浏览

经济复苏与能源消费的「剪刀差」之谜

2023年全球GDP增速预期从3.5%下调至2.7%(IMF数据),但天然气消费量却出现更剧烈的滑坡。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LNG进口量同比减少7%,欧洲库存水平一度突破90%容量红线。这种经济指标与能源消费的背离,暴露出传统分析框架的失效——当「复苏」不再依赖重工业驱动,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定位正在动摇。

制造业「去气化」浪潮加速德国巴斯夫关闭路德维希港30%合成氨产能,韩国现代重工将船用燃料方案转向氨动力,中国钢铁行业电炉炼钢占比突破20%……这些标志性事件背后是工业领域的技术革命。氢能冶炼、电弧炉替代焦炉、生物质燃料应用,使得工业用气需求出现结构性下降。

更关键的是,欧盟碳关税(CBAM)迫使企业重新计算能源成本,天然气在「碳税+价格波动」双重压力下,正被挤出工业能源组合。

电力市场的「风光」碾压2023年1-6月,全球光伏装机量同比激增35%,风电新增容量突破60GW。在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已实现连续6天100%供电;中国青海省创下连续216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当光伏度电成本跌破0.15元/千瓦时,燃气发电的调峰优势正在被储能技术消解。

美国ERCOT电网数据显示,电池储能系统响应速度比燃气轮机快3倍,这让「气电作为可再生能源补充」的商业模式遭遇釜底抽薪。

居民消费的「温度调节」失灵欧洲家庭冬季平均室温下调2℃,日本推出「20度穿衣指数」节能指南,这些微观变化折射出宏观困局。天然气价格虽从峰值回落,但仍是疫情前水平的2-3倍。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建筑节能改造:德国被动式住宅渗透率达15%,中国北方清洁取暖改造减少散煤1.54亿吨。

当保暖不再依赖持续供热,采暖用气的季节性波动被永久性熨平。

天然气市场的「三重门」困局与破局路径

面对需求端的结构性萎缩,天然气行业正经历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美国亨利港期货价格在6个月内经历「过山车」式波动,俄罗斯亚马尔项目产能利用率不足60%,卡塔尔被迫推迟北方气田扩产计划……这些信号表明,传统供需平衡模型已无法指导市场决策。

供应过剩引发「踩踏效应」全球LNG运输船闲置率攀升至12%,创十年新高。澳大利亚Gorgon项目不得不将部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层,美国自由港LNG出口终端频繁调整装船计划。更棘手的是,长约合同违约风险加剧:日本JERA要求修改价格挂钩公式,巴基斯坦因外汇短缺暂停多批现货采购。

这种「流动性危机」正在重塑贸易格局——现货交易占比从25%骤降至18%,但灵活性需求反而推高溢价,形成「越降价越难卖」的怪圈。

能源转型的「慢性绞杀」欧盟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40%上调至45%,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明确「新能源优先消纳」原则。政策导向正在改写能源版图:英国取消新建燃气电厂补贴,加州立法禁止2045年后销售燃气灶具。这些制度性约束与技术进步形成合力,使得天然气在交通(被电动车替代)、化工(被绿氢替代)、城市燃气(被热泵替代)三大应用场景全面承压。

破局者的「新生存法则」在挪威Equinor将50%投资转向碳捕获项目,壳牌启动全球最大绿色氢能基地建设的行业洗牌已悄然开始。成功转型者遵循三条铁律:

客户绑定战略:道达尔能源与空客签订10年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协议,将天然气转化为制氢原料;基础设施复用:西班牙Enagás将LNG接收站改造为绿氢枢纽,利用现有管网实现能源载体切换;金融工具创新: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亚洲首个氨气衍生品合约,为传统天然气贸易商提供转型缓冲。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能源革命的「压力测试」。那些能跳出「大宗商品思维」,将天然气定位为「低碳转型服务商」的企业,或将开启能源市场的新纪元。正如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所言:「未来的赢家不是资源拥有者,而是系统整合者。」

 
华富之声期货直播间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  公司地址:
Powered by EyouCms   沪ICP备2024075520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