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A股市场仿佛被按下「分裂键」:上证指数在3300点反复拉锯,创业板指年内跌幅超10%,科创50却逆势上涨15%。这种「沪弱创更弱,科创独风流」的格局,实则暗含资金对经济复苏节奏的差异化预判。
机构持仓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对主板配置比例下降3.2个百分点,科创板配置比例却创下历史新高的18.7%。北向资金更上演「精准踩点」——6月单月净买入科创板标的超200亿元,其中半导体设备龙头单周获外资加仓超15亿元。这种「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产业周期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共振。
在新能源赛道,分化同样剧烈。光伏组件龙头们集体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时,TOPCon电池设备商却迎来订单爆发期。某激光设备企业负责人透露:「现在产线24小时连轴转,N型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远超预期。」这种产业链内部的「冰火两重天」,恰是结构性行情的典型注脚。
消费电子领域上演着更戏剧性的转折。当手机产业链公司股价跌至历史低位,MR头显供应链却迎来机构密集调研。某果链上市公司证券代表坦言:「苹果VisionPro的2000个零部件中,已有30%实现国产替代。」这种新旧动能转换,正在重塑整个科技板块的估值体系。
面对指数分化,聪明的资金早已在「裂缝中寻找光」。中报预告显示,业绩预增超100%的公司中,65%集中在高端制造领域。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直言:「现在要敢在鱼多的地方撒网,这三个方向确定性最高。」
第一条主线是「国产替代2.0」。当美国商务部新增23家实体清单,半导体设备板块反而逆势大涨。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博弈,而是实实在在的订单支撑——某晶圆厂采购负责人透露:「28nm产线设备国产化率已达75%,明年将启动14nm设备验证。」从刻蚀机到薄膜沉积设备,细分领域龙头正在复制三年前光伏设备的成长路径。
第二条主线藏在「电力改革深水区」。随着虚拟电厂首次写入中央文件,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深圳某科技园区已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实现20%的用电成本下降,这种商业模式的跑通正在催生新的投资图谱。从智能电表到储能逆变器,产业链各环节都涌动着重估机遇。
第三条主线关乎「消费复苏的B面」。当传统消费股还在去库存,医美终端却出现量价齐升——某连锁机构6月客单价同比提升28%,光子嫩肤订单量翻倍。这背后是「体验式消费」的强势崛起,从轻医美到功能性护肤品,新消费势力正在改写投资逻辑。
市场永远在分化中孕育机会,当前A股的「三国演义」格局,实则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映射。当主流指数失去方向感时,那些研发费用率超15%的硬科技公司、在手订单超去年全年总和的高端制造企业、市占率季度环比提升的新消费品牌,正在悄然绘制新的财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