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
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白银期货未平仓合约激增37%,创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最大季度增幅。这种看似反常的交易活跃度,实则映射出全球资本正在经历的三重压力测试。
第一重压力来自美债市场的「倒挂警报」。截至8月15日,10年期与2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已持续213天,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创下的历史纪录。这种持续倒挂往往预示着经济衰退,但本次特殊之处在于:倒挂幅度从年初的108个基点收窄至68个基点,暗示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强烈预期。
这种政策预期与实体经济数据的背离,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定价混乱。
第二重压力体现在全球央行「去美元化」的加速度。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各国央行黄金净购买量达387吨,是去年同期2.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央行开始将白银纳入储备资产组合,印度储备银行7月首次披露持有价值2.4亿美元的白银储备。
这种战略调整背后,是美元武器化带来的深层焦虑——当SWIFT系统成为制裁工具,贵金属的物理属性价值被重新发现。
第三重压力源于能源转型的「金属饥渴症」。国际能源署测算,要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全球白银年需求量将从2022年的3.2万吨激增至2030年的5.8万吨。光伏产业对银浆的需求已占工业用银量的20%,而每GW光伏组件需要消耗约28吨白银。这种结构性缺口正在改写传统贵金属定价逻辑——白银的商品属性与货币属性开始产生共振效应。
当COMEX白银库存降至2014年以来新低,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库存却创出历史新高,这种东西方库存的「剪刀差」暗示着更深层的市场博弈。理解当前白银市场的投资逻辑,需要破解三个关键认知差。
第一个认知差在于「金银比价的失效陷阱」。传统上,金银比价(黄金价格/白银价格)超过80被视为白银低估信号,但自2020年3月该比值创下127的历史峰值后,始终在75-95区间震荡。这种持续异常源于白银市场的双重属性:当经济衰退预期升温时,其工业需求萎缩压制价格;当通胀高企时,其货币属性又支撑价格。
这种矛盾性导致白银波动率常年维持在黄金的1.5-2倍,形成独特的「波动性溢价」。
第二个认知差涉及「实物与纸白银的定价权争夺」。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实物白银投资需求同比增长42%,而同期白银ETF持仓却减少1870吨。这种分化暴露出衍生品市场与实物市场的割裂——当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白银期货持仓量突破20万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白银T+D合约持仓量也创下892吨新高,东西方资本在期货市场的博弈,正在扭曲实物白银的定价效率。
第三个认知差存在于「矿业资本开支的时空错配」。全球前十大白银生产商2022年资本开支同比减少18%,但勘探预算却增加23%。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矿业巨头在为下一轮周期布局——当前白银生产成本中位数为18.5美元/盎司,而现货价格在23-25美元区间震荡,利润率空间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扩产。
必和必拓最新战略报告指出,其将把白银勘探重点转向铜银伴生矿,这种战略转向可能重塑未来十年的白银供应格局。